新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229.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270.4%;当年签约当年开工22个项目,开工率62.9%,超目标任务32.9个百分点;新开工固投项目24个,计划投资82.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306.9%;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考核任务,这是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前11个月亮丽的成绩单。
今年以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四抓”举措践行“四为”要求,不断在“转型蹚新路”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重塑体制抓转型。晋城市委、市政府把开发区作为促转型的战略突破口和引领转型的主战场,从体制层面强化转型布局。出台“支持改革创新发展18条”“先行先试16条”“要素保障20条”“基金生态13条”等8大政策,为开发区“赋权”“赋能”。相继推出理顺开发区和县区、市直部门职责边界;市级财政5年支持20亿元;对开发区上划市级税费每年超基数部分全额返还;新兴产业电价不超0.3元、气价不超2元、水价不超3元;设立100亿元光机电产业引导基金,打造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整合10余所大专院校与富士康联手建立培训基地打造光机电产业人才队伍,每年列支研发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不少于6亿元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开发区的制度优势。
优化机制抓项目。针对以往项目建设中“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探索推行“项目一体化推进机制”,即在横向上打破部门界限,锁紧部门职责,变“交接棒”为“齐步走”,提高抓项目的协同性;在纵向上打通招引、落地、建设、投产、运营各个环节,变谋一隅为谋全局,增强抓项目的系统性,实现项目引进落地的“优惠政策、审批事项、要素配套、市场应用”全线贯通。此举有效提高办事效率,今年6月启动标准地出让、标准厂房建设时,7个部门仅用5天,办结23个事项,完成259亩标准地出让。今年新引进投资10亿元的深圳亮彩LED显示屏模组项目6月底签约,10月10日投产运营,仅用了3个多月。同时,推动项目落地率大大提高,今年1—11月达到85.7%。光机电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一年来,新引进40个高科技光机电项目落地,集聚光电“眼睛”视觉+工业“牙齿”装备企业20家,集群集聚态势基本成型。
聚焦“管运”抓改革。针对过去改革过程中“不精准、不深入”的问题,继续在走深走实上下绣花功夫。在管理上,出台《“两定三考一论”绩效考核办法》引深“三化三制”,报酬高低与岗位难易挂钩,聘请专业团队优化岗位设计,全员重新竞聘上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常态化;在“一枚章”和“承诺制”基础上,推行“项目经理陪跑制+全程领办代办制”,实现“企业一次也不跑”。在运营上,出台《市场化运营》方案推动园区公司扑向市场。一年来,与浙江赛创未来合作,首届光机电全球双创大赛落地项目12个;与国际光博会合作共建示范产业园;与浙江澜蓝汇合作管理智创城6号;与北京朝阳园合作建设产业园中园;与清大华澍合作培育产业基金生态;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机构,打造飞地新模式。园区公司招商入驻项目投资45亿元,运营厂房27万平方米,在建厂房23万平方米,融资金额达到政府注资的1.5倍。
打通链条抓创新。针对“成熟高科技招不来也接不住、自主研发搞培育没条件也不现实”的实际,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通道。他们设立了晋城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和富士康晋城“智造谷”两个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技术转化平台、投资基金“1+3”组织架构和“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运营模式,努力形成产业培育创新生态。目前,已对接清华、中科院、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7位院士、30位博士加盟。超高速机器视觉、碳纳米材料、钨钢硬质合金材料、第四代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子专项光电器件等9个“六新”项目已入驻两个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