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5月11日晋城电(石斌)前些日子,毕广瑞老师把他六年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畏艰辛、潜心编撰的沁水县故县乡《南庄村志》赠送给我,那还散发着油墨清香、装帧典雅、镶嵌着村容村貌的封面,以及那集图片、彩画、文字、表册于一书的内文,较前两年他老人家发给我的电子版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增添了美感、质感、亲切感和可读性、实用性、观赏性,令我意想不到。目睹该志书呈现着时代气息的里里外外,我不能不说这是一部颇具独特韵味、充满乡村风情、点亮群众心灯、启迪后世乡愁之村志经典。
在当下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商业社会里,人心浮躁,有人能静下心来撰写村级志书,协调编印出版,这本就极不容易,况且修志这潭水深若瀚海,这条路难若蜀道,这件事繁若星辰,如若能把它编写得客观、全面、真实、创新且具有可考证、可借鉴、可参读,却可谓非一般常人所能。但是,耄耋之年的毕老师竟能够做到这些,如何能不让人敬佩、让人感慨、让人动情,如何能不让人“说三道四”以表心念!
编纂《南庄村志》的缘起,与不少其他地方的修志有所不同。别处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村子里的一些年长的老同志不谋而合,一起商洽,一起操弄,一起运筹,一起完成。而《南庄村志》的“始作俑者”则是毕老师,他一人“耿耿于怀”,心心念念想要做成它,并为之苦苦求索、孜孜不倦。他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多少年来一直想通过编修志书,把家乡的历史演变、文化风俗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去年,《南庄村志》终于定稿付印,但村里却拿不出这笔资金,怎么办?心急如焚的毕老师又东奔西走,联络多方,想方设法筹措经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毕老师的奔波下,经费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临近年底,村志终于出版,全村干部群众为之倍感欣慰与欢心,毕老师也终于放下了悬在心头的一桩大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读《南庄村志》,感同身受之处颇多。于毕老师而言他的牺牲奉献精神,值得后人敬仰。我曾经有幸初读《南庄村志》电子版,因感慨而撰写《一生执着情若何》一文,文中这样写到:深谙“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人道酬诚”的毕老师,本就有着仗义疏财、报效乡梓的心志,也曾经动员全家为家乡修桥铺路捐献资金,得知村里有编写村志之意,这与他心头萦绕数年的夙愿不谋而合,之后他就不顾自己年迈体弱的状况,毅然主动请缨,揽过了这一难事。从此之后,本该闲赋在家的他便忙碌起来,走南闯北,走乡串户,走亲访友,从一点一滴地收集资料起步,开始了志书编写的准备工作。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件事情,他需要走访许多人才能核实准确。无论是顶严寒冒风雪,还是爬高山走险路,他都在所不惜,在所不辞。半年多时间里,他累计采访近百人,从晋城往返家乡数次,到有关单位查找资料数十册,收集到许许多多第一手资料,才基本具备了撰写初稿的条件。要想把这部志书编写成经得起历史、时间、事件和群众考验的精品,那还必须用一番心思、动一番脑子、费一番心血,在借鉴和传承传统志书模式的同时,挖掘地域历史的精髓,探究本土人文的精华,考证村庄沿革的史实,梳理风物人情的脉络,在卷、章、节的设计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出彩。正是考虑了这些因素,毕老师才在通读了晋城市志、泽州府志、泽州县志、沁水县志、金渠头村志、山耳东村志等众多志书之后,编写出了《南庄村志》目录,征求了有关专家和村两委的意见之后,进入正式的编写阶段。而后置身体、家事、其他事务于不顾,夜以继日伏案疾书,用730多个日日夜夜、一笔一划手写完成了10万字的初稿,委托打印出来后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和增删,又经过数遍的修改后,送有关单位审核最终定稿时,与初稿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改进和提升,使得这部志书在整体架构、谋篇布局、语气特征、体例编排等方面,与其他同级别的志书相比都有所改革、有所创新。编印一部志书,花费二三十万都不为之多,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光稿酬少说也占到总费用的1/3。编写《南庄村志》,村两委领导也曾经考虑给予编写组一些采访经费和稿酬,但是不管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也不管自己搭进了多少钱物和人情,毕广瑞老师自始至终都几次推脱、分文未取,即便是因此累坏了身体而治疗花费,他也都从不提起,彰显了一个他乡游子、一个人民教师、一个党员干部的良知、道德和情操。
在编写、校对、修改村志的过程中,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耗损,眼睛发生疾病几次治疗至今视力还极差,看东西模糊不清,腿脚不便多次摔倒等等磨难波折,都没有让他退缩。在村两委领导的支持下,他把1999年曾经参与《晋城市志》编撰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融入到村志编写的设计、构思、实施中,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统筹资料,谋篇成书,可谓是呕心沥血的付出。这种忘我牺牲、执着奋发、公而忘私的精神,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奉献情怀与文化自觉,自然而然成了这部村志能获得成功的一大精神财富。
《南庄村志》的编辑思路,既符合新方志的编辑的政策与基本要求,又切合村庄客观实际并有所创新和突破。其谋篇结构与《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所说的“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的要求非常一致。《南庄村志》有图表、有概述、有大事记,正文章节层次分明,内容全面。村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记述完备,建村历史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元时代,毕氏等祖源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举凡与村庄有关的事项,自然地理、村政村务、农林牧业、工商交通、新农村建设、文化教育、宗教民俗、人物传记、古迹传说、家族谱系等等,全都梳理有序,认真地作出记载,而且融入了上百幅自然风貌、社会活动、人物形象、工具用品、票据、奖牌、碑记等图片和数十幅他自己手绘的服饰、农具、器具图片以及书法作品等。实可谓一册在手,南庄村的历史和现状历历在目,大有“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世,可以贻厥孙谋”之功效。对于这样一部颇具特色的村志典籍,为现代人编修村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其文化价值远超一部志书之所能。
古人云:盛世修志,旺地修史。我觉得,而今当下还应该说,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更需修志。百年奋斗,日新月异;千秋伟业,扶摇直上;很多事情不及时给予记录,就会被繁杂的新变化所淹没。编修志书,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修志作为一种记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去想,这是断不可少的。物质的东西难以传世,唯有文化是可以传世的。一部好的村志就是传世于后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便是过去一二百年,当故土后人看到书中所记事物都会感到家乡之亲切、之新鲜、之美好、之魅力无比,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繁枝茂叶、细枝末节,会成为研究当今乡村历史最权威的真实资料。
这部志书的编纂,与当下国家倡导的在新时代更加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创新乡贤文化、传承良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主张十分吻合。《南庄村志》体量不算很大,文笔简约,通俗易懂,体现着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乡村情怀,既是该村人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可以流传后世、启迪后人的珍贵文化谱系。对于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来说,它是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亲近家乡的窗口,也是他们缅怀先人、寻根觅祖、追本溯源的可靠依据。在可追溯的与村庄有关事项之外,志书编入了少量的对村庄发展变化相关和与编写者有关的文章,是对志书的补白,也是对编写者的认可。全书除每章首页采用竖排文字及简明提示外,其他撰文践行横排直述,并力求达到纵述历史简明扼要、横陈现状竭力详尽,有意识地做到详今略古,让读者便于认知事物规律、历史脉络和地域文化主要特色,也增强了志书的正能量。村志所记载的南庄村发展变化的历程,是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也是村风民风家风形成、发展、传承的剖析和阐述,志书记述的相关人物,皆为南庄村的古今贤达,这就为传承民风、培塑乡风、崇尚乡贤、勉励后人竖立了榜样,其中无不蕴含着其思新、求新、创新、惟新之意。
读过《南庄村志》,掩卷而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南庄的过去是其子子孙孙矢志奋发的岁月,南庄的未来依然是家家户户接续拼搏的春秋。毕老师牺牲奉献精神所成就的志书,必将随着时光隧道穿越古今来世。有道是,“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惟愿南庄村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因此而传承美德良俗,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路上步履铿锵,更愿毕老师身体康健、寿如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