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煤炭大镇”升级“美丽乡镇”的下村蝶变

2020-06-05 22:58:14 来源:记者观察网

泽州县下村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西傍沁水、北邻高平,境域内煤、铁、石膏、瓷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工业发达,厂矿林立,国营、县营煤矿9座,民营企业星罗棋布,是该县〃煤铁大镇'"'经济重镇"。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境内大大小小的水库、塘坝水域面积达800余亩,为全县之首。

图片1

近年来,下村镇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大自然馈赠的优势资源,立足实际、革故鼎新,敢于担当、守正创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聚力美丽乡村创建,走出了一条创新转型、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幅“山川绮丽、田野隽秀、水清岸绿、乡风淳美”的新时代美丽画卷正在长河岸畔徐徐展开。

靶向瞄准传统产业上档升级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凶猛态势蔓延全国,打破了人们原本平静祥和的生活。以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撑的下村镇,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下村镇靶向瞄准企业偏小、行业分散、产业链较短、技术中低端等问题,扎实落实省委"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按照县委“两带两区四同步”高质量发展总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煤炭传统优势产业,加大精选煤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产品精加工的双赢互促,转型发展筑底夯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鼓励企业积极推广余热发电、废渣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实现固废资源的"吃干榨净",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调整闲置土地2平方公里,积极筹建上村工业园区项目,规划方案正在评审,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力整合铸造能力,盘活上村村318高炉资产,引进年产35万吨的球墨铸管项目,总投资3.5亿元,工业企业集聚效应初显。紧盯项目建设领域污染动态,狠抓在建工程扬尘污染源头治理,同步跟进环卫清洁、喷洒作业等环保措施,空气质量得到良好改善。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光伏发电资源优势,与内蒙古金风天翼新能源开发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发展新能源建设,有效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和高质量转型发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力推动了全镇传统产业总量扩张、转型升级和整体提升。

图片2

下村镇鸟瞰图

“五化共建”,乡村容颜“改天换地”

六月的乡野,山色青翠,景色怡人。远处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翻腾着波涛滚滚,向人们昭示着成熟的喜悦。

走进下村镇上村村,犹如身在画卷之中:村内大街小巷 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微型景观别致典雅,民俗墙画风格迥异、特色鲜明,主题公园里村民谈笑风生,“改天换地”的乡村容颜将这个兼具古朴和现代风情的乡村装扮得靓丽多姿。

图片3

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上村村

下村镇党委书记李俊文介绍到,全镇26个行政村都和上村村一样,既干净又整洁、既美丽又舒适,这得益于“五化共建”的全力推进。

图片4

河东村出入口新增的微景观设置

2019年开始,该镇以“户厕改造〃为突破口,拉开了全镇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的帷幕。以上村村为先行先试,截止目前,共完成23个村5023户的户厕改造任务,到6月底将实现全镇应改尽改,完成首个"户厕改造”全覆盖乡镇。同步推进“通道三化”“清厕治乱”“一拆三清一改”“三增三创”“垃圾分类”行动,全镇累计拆除旱厕3500余座,清除四堆八乱1862处,拆除“双违'13万平方米,清理陈旧垃圾23万方,腾退公共空间20余万平米,绿化美化乡村道路110余公里,栽植补种各类树木11000余棵,增绿添景12处,曾经的"脏乱差”华 丽变身为“净亮美”,镇容镇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上村、中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瓮山、刘村入选“全市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全市、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现场观摩接续开在了下村镇。

图片5

修整一新的刘村村党群服务中心

图片6

装饰一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按照乡村环境优美化、城镇品质高端化的标准,多方筹集资金4500余万元,全力推进镇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2019年12月,全县第一个规范化、园林式的乡镇公交场站交付使用,在为全镇百姓提供快捷、便利的乘车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镇区交通环境,提升了全镇百姓的幸福指数。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政治生活馆、集贸市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 园、抱佛寺停车场、街域街道立面改造、管线改造、安全饮水改造、污水管网改造、环境综合改造提升等33个民生工程也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竣工交付使用。民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全面提速提质提效,将下村这扇泽州西大门装点得分外靓丽动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图片7

下村镇公交场站内整齐排放的城际公交车

绿色发展,从地下“乌金”到地上“黄金”

守着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的思路下,下村人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美。

图片8

生长繁茂的瓮山特色红叶香椿

家住瓮山村的王忠义就有深刻体会。王忠义感慨地说:“过去农忙时在村里种地,农闲时外出打零工,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块,在贫困线上挣扎了好多年。2019年,村集体借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香椿种植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带动群众规模种植香椿,向绿水青山借脱贫之力。2020年,在已建成500亩香椿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瓮 山村上马了‘万亩香椿产业园项目’,精心锻造‘椿萱并茂忘忧小镇’乡村旅游品牌,带动村民实现全面小康。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集体,除了能拿到一笔流转费用外,还可以在产业园里参与香椿树的日常管护,不用出村就实现了就业。”

今年的香椿销售受疫情影响价格有所回落,农家乐也遭受一定损失,面对困难,瓮山村想方设法及时与晋城市沐春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对方现代加工技术,对香椿嫩芽进行速干处理,实现了香椿产品的延伸扩展。

图片9

下村镇党委书记李俊文在瓮山村香椿苑直播带货助农增收

“五一"期间,镇党委书记李俊文亲自上阵,变身"带货主 播"为瓮山香椿代言,线上线下销售香椿4万余公斤,累计收 入近100万元。现代网络科技的融入,为瓮山香椿叫响叫亮了产品品牌。目前,瓮山村致力于打造的“春尝椿、夏避暑、 秋康养、冬怡情"集特色民宿体验、观光采摘园区、美食文化节深度融合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度假新格局正逐步变成现实。从“买产品”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瓮山村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

图片10

瓮山村万亩香椿产业园基地

与瓮山村遥遥相望的李山村,则以晋宏天兆十万头种猪养殖基地为龙头,总投资4.2亿元,打造生猪生态养殖循环产业园,形成“猪-沼-菜”一体循环农业发展链条,实现产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上村村依托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的契机,围绕"桃园胜境古上村'',以步道串联“百亩桃林二上村游园、传统古村落、党建公园、党建一条街、香菇产业基地、电商会展中心等文旅景点,打造“电商+农林文旅康”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刘村村依托刘村水库,打造休闲观光旅游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集水产养殖、果园种植、花卉培育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中村蔬菜大棚、安楼连翘田园综合体、裴庄花椒种植、庵峰岭农业科技园、成庄果园、利康采摘园、光伏发电等一 批绿色农业产业项目的同步实施提升,一条助推生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正在下村镇全面铺排。

图片11

上村特色文化街景一隅

生态修复,一碧清水的“护”与“补”

泽州县第二大河流长河的发源地在下村镇吴神山脚下,长河曾经风光旖旎,鱼虾满河,世世代代的下村人民沿河而居,繁衍生息。曾几何时,清澈见底的长河成了“臭水沟”, 老下村人失去了儿时美好的回忆。

为使长河流域生态得到全面恢复,下村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机遇,全面推进总投资1.2亿元的长河流域生态修复治 理工程。先后清淤30余万方,整治河道约13公里,河岸沿线 2000余亩荒滩得以绿化美化,建成6处生态休闲景观,1公 里河道河坝得以有效治理。悄然间,长河水质渐渐恢复了清澈,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这里散步休闲。

图片12

综合整治后干净宽阔的长河水系

为使“一碧清水还复来”,该镇在推进水环境大整治过程中,坚持上下游同治、左右岸共建的理念,采取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引水活化等措施让长河水流动起来。同时,将治理的重点放在两岸沿线的污染源整治上。针对岸上三大污染源,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进行治理。对养殖污染源,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中村村滋农有机肥厂和李山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基本实现全镇畜禽粪污、餐余垃圾、部分秸秆循环利用,彻底消除了养殖污染。对工业污染,采取截污纳管及打击偷排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沿水系共敷设污水管网40公里,整治关闭散乱污企业9家;对农村生活污水,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全镇污染源基 本得到有效治理。

图片13

长河水库再现碧波荡漾景观

下村因煤而立、依煤而兴,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在砥砺奋进中蝶变,在生态转型中升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半镇煤灰半镇土”到“一镇山水满镇绿”的华丽转变,下村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大局已定、布局已成、气势已起。(记者 明文 通讯员 秦静香)


【编辑:范蓉】